學海堂
文库
关于
文库
关于
目录
第一集
第一卷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第六页
第七页
第八页
第九页
第十页
第十一页
第十二页
第十三页
第十四页
第十五页
第十六页
第十七页
第十八页
第十九页
第二十页
第二十一页
第二卷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第六页
第七页
第八页
第九页
第十页
第十一页
第十二页
第十三页
第十四页
第十五页
第十六页
第十七页
第十八页
第十九页
第二十页
第二十一页
第二十二页
第二十三页
第三卷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第六页
第七页
第八页
第九页
第十页
第十一页
第十二页
第十三页
第十四页
第十五页
第十六页
第十七页
第十八页
第十九页
第二十页
第二十一页
第二十二页
第二十三页
第二十四页
第二十五页
第二十六页
第二十七页
第二十八页
第二十九页
第三十页
第四卷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第六页
第七页
第八页
第九页
第十页
第十一页
第十二页
第十三页
第十四页
第十五页
第十六页
第十七页
第十八页
第十九页
第二十页
第二十一页
第二十二页
第二十三页
第二十四页
第二十五页
第二十六页
第二十七页
第二十八页
第二十九页
第三十页
第三十一页
第三十二页
第三十三页
第三十四页
第三十五页
第三十六页
第三十七页
第三十八页
第三十九页
第四十页
第五卷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第六页
第七页
第八页
第九页
第十页
第十一页
第十二页
第十三页
第十四页
第十五页
第十六页
第十七页
第十八页
第十九页
第二十页
第二十一页
第二十二页
第二十三页
第二十四页
第二十五页
第二十六页
第二十七页
第二十八页
第二十九页
第三十页
第三十一页
第三十二页
第三十三页
第三十四页
第六卷
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第六页
第七页
第八页
第九页
第十页
第十一页
第十二页
第十三页
第十四页
第十五页
第十六页
第十七页
第十八页
第十九页
第二十页
第二十一页
第二十二页
第二十三页
第二十四页
第二十五页
第二十六页
第二十七页
第二十八页
第二十九页
第三十页
第三十一页
第三十二页
第三十三页
第三十四页
第三十五页
第一集
/
第六卷
第一集
第六卷
第十七页
1-6-17a
林之失。至謂幽、並、營三州在〈禹貢〉九州之外(原注:孔安國、馬融說並同。今按:《史記.五帝紀集解》、《通典》一百七十二、《玉海》十四,引馬融曰:「分冀州置幷州,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孔安國《傳》分...
阅读
第一集
第六卷
第十七页
1-6-17b
陽縣地。其浸菑時,注菑出萊,無時出般。」陽即今濟南府 淄川縣地,則幽州豈僅涿、易以北乎?并州 澤藪曰「昭於祁」,注:「在鄔,今汾州府 介休縣地。」則并州非暨忻、代以南乎?又謂宣房既築,導河北行,復禹舊跡,而梁、楚之地自漢至唐,河不為害者,幾及千年。按:《漢書.溝洫志》:「自塞宣房後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元帝...
阅读
第一集
第六卷
第十八页
1-6-18a
乘。」「鴻嘉四年,渤海、信都河水溢灌縣邑三十一。」據此,則百年之間已經五決,此皆好騁議論而不顧其背馳者(右二條已見《潛邱剳記》而駁之未盡,故復正之)。然而大純小疵,終無其害其宏博耳。亭林著作等身,《音...
阅读
第一集
第六卷
第十九页
1-6-19a
崑山顧氏日知錄跋 林伯桐 崑山 顧氏初刻《日知錄》八卷,嘗自序之,隨時增改,今本較初刻多四之三矣。顧氏論學之大旨,以經學即理學,舍經以言理則邪乘之,故其論必宗經。是書說經僅七卷,然全部引...
阅读
第一集
第六卷
第十九页
1-6-19b
按:劉子元《史通》云:「《春秋》始作,與《尚書》同時。」。《汲冢璅語》記太丁時事,目為《夏殷春秋》。《璅語》又有《晉春秋》,則「春秋」之名,不自周始矣。又《陔餘叢考》云:「齊 管子、楚 申叔時、晉 羊...
阅读
第一集
第六卷
第二十页
1-6-20a
瓜也。「翰音登於天」,不言象,何謂翰音,何謂天?虞氏之義,上卦巽為雞,上六應初九,初九震體,震為音,翰,高也。巽又為高,上為乾爻,乾為天,故翰音登於天也。實事求是,則漢儒之言象,其可少乎?又謂:「互體...
阅读
第一集
第六卷
第十九页
1-6-20b
皋文《虞氏消息》云:「七上出,八當下入,故八象分別相背也。七上究而九,則八亦下究而六,故六从八入也。」按:此即《乾鑿度》「陽動而進變七之九,陰動而退變八之六」之說。然《春秋》內外傳有筮得卦之八者,從未...
阅读
第一集
第六卷
第二十一页
1-6-21a
韋昭解《國語》,「莊」字作「嚴」,此東漢 明帝諱。昭乃三國 吳人,何必忌諱?非當時疎於檢點,則後世刊書者,因他書「莊」作「嚴」而改韋注也,而乃謂忠厚之道。劉昫石,晉宰相,其撰《唐書》,稱唐曰「皇朝」。...
阅读
第一集
第六卷
第二十一页
1-6-21b
引曲證,別黑白而定一尊。王氏論治道與風俗之失,但陳古以訓諷,是書則詳哉其言,第十三卷各條,大聲疾呼,言之不足,而長言之矣。顧氏與人書云:「承問《日知錄》又成幾卷?蓋期之廢銅,而某別來一載僅得十餘條。」...
阅读
第一集
第六卷
第二十二页
1-6-22a
崑山顧氏日知錄跋 溫訓 亭林先生,留心經世之學,凡所論著,皆質之今日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又一稟於王道,不少參以功利之說,比之永嘉、永康之學,更為粹然者也。而一生精詣,尤在《日知錄》一書。自序謂積三...
阅读
暂无文章
文章分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