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失之。
〈巧言〉四章:「躍躍毚免,遇犬獲之。」《箋》云:「遇犬,犬之馴者。謂田犬也。」《正義》曰:「遇犬者,言兔逢遇犬則被獲耳。遇非犬名。」釗按:《正義》用王肅之義申鄭,非鄭旨也(王肅云:言其雖騰躍逃隱,其迹或適與犬遇而見獲)。《釋文》:「遇犬如字,世讀作愚,非。」據此,則隋以前有以「遇」為「愚」之假借者,最得鄭旨。陸氏朋於王,不達箋注假借之理,反以為非耳,其說誤甚,不足據也。竊謂遇與毚對,《傳》以狡訓毚,而不解遇,故鄭訓為馴,以足成之。《老子》「將以愚之」,王注愚謂:「無知守真,順自然也。」是愚本有馴順之義。《素問.解精微論》